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槓桿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gàng gǎ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àng gǎn
解釋:
  1. 力學中的簡單機械。一桿上定有三點:加重物的一點稱為「重點」;用力的一點稱為「力點」;做支軸的一點稱為「支點」。如支點距重點近,距力點遠時,則抬起重物時所用的力較省。日常生活中的剪刀、鍘刀、鑷子等,就是運用此種原理。
    【例】輪軸是利用槓桿原理製成的省力機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槓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àng gǎn
解釋:
力學中的簡單機械。一桿上定有三點:加重物之點,稱為「受力點」;用力之點,稱為「施力點」;支持他物於其上之點,稱為「支點」。如支點距受力點近,距施力點遠時,則抬起重物時所用的力較小。此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剪刀、鍘刀、鑷子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槓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ver
作者: 蔡益超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槓桿為一簡單的省力機械。如圖示為一槓桿,a 點為一重物W,b 點為支點,a、b間的距離為d1。若欲舉起重物W,可在離支點頗遠的c 點施力,其與b 點的距離d2越大,則所須施加的力量越小,蓋依平衡原理:
  W‧d1=P‧d2
  故P=W‧d1/d2。此為槓桿原理,利用此原理製作的用品甚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槓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Lever
作者: 洪得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力學名詞。槓桿是由環繞一個固定點(旋轉軸)旋轉的堅硬長棒,並有轉動長棒的施力,以及一個由施力所克服的抗力所組成。槓桿的旋轉軸稱為支點,力作用之點稱為施力點,抗力(或重量)作用之點稱為抗力點。施力點和支點間的距離稱為施力臂,抗力點和支點間的距離稱為抗力臂。槓桿可分為三種,均以力矩原理為基礎,各具不同的功能,因此可依不同的目的而加以運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槓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