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橄斜棘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橄斜棘
英文名: Repomucenus olidus
描述:
體延長,縱扁。枕骨區平滑。鰓孔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 0.36-0.42倍,強棘寬,而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而直或稍凸,基部具一強倒棘,背緣具三至五個大彎棘(少許標本具二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基部,具一短的眼下分支,體側線通常具許多極短的向下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第一背鰭基底短,短於兩背鰭之間距,雄魚第一背鰭稍高,第I棘最長,與第二背鰭同高,雌魚第一背鰭則低;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或稍凹;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1或第2鰭條基部;尾鰭圓形。保存標本體呈棕至深棕色,腹部及喉部棕色;眼深灰色;頭及體具許多深點及深斑;雌魚第一背鰭鰭膜黑色,雄魚第一背鰭色淡;雌雄魚第二背鰭透明,通常各鰭條基部具一黑斑;臀鰭透明;尾鰭基部具一或二排成垂直列之黑斑。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北部、東海與朝鮮半島的西岸。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