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固氮作用 - 教育百科
ˋ
ˋ
ˋ
ˋ
  • 漢語拼音 gù dàn zuò yò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ù dàn zuò yòng
解釋:
將空氣中游離氮素同化為易被生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的過程。通常是指自生或與植物共生之微生物利用其體內固氮酶的作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固氮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itrogen Fix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氮的固定有不同的途徑,但皆是指將氣態的氮(N2)還原成氨氮(NH3)的過程。固氮作用只在某些原核生物身上發生,例如:非異型性藍綠細菌Gloeocapsa sp.、Plectonema sp.及Trichodesmium sp.;異型性藍綠細菌Anabaena sp.、Calothrix sp.、Nostoc sp.、Stigonema sp.及Tolypothrix sp.和某些細菌Bacillus macerans、Clostridium pasteurianum…等。在所有固氮生物內,固氮的機制皆相同。此一反應需要有一固氮酵素(nitrogenase)、ATP及強還原能才能進行,在這一個反應中已被證實會有三個電子對被轉移到N2上,每一對電子的轉移需要消耗4~5莫耳的ATP,電子的供給者為鐵還原氧化素(ferredoxin)及黃氧化還原素(flavodoxin),而這二種電子供給者的電子來源則可能為甲醛(formate)、氫(H2)、NADH或NADPH。在某些細菌中(如:C. pasteurianum),還原能及ATP是由丙酮酸氧化而來的。【P. Singleton and D. Sainsburg, 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197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固氮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