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腑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中醫指人體內主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器官的總稱。如胃、膽、三焦、膀胱、大小腸合稱為「六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中醫指人體內主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器官的總稱。如胃、膽、三焦、膀胱、大小腸等稱為「六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中醫指人體內主飲食之消化、吸收、轉輸與排泄器官之總稱。如胃、膽、三焦、膀胱、大、小腸等稱為「六腑」。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詩:「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廣韻.上聲.麌韻》:「腑,臟腑。本作府,俗加月。」《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

2. 心懷、心中之想法或意念。如:「肺腑之言」、「感人肺腑」。唐.源乾曜〈奉和聖製送張尚書巡邊〉:「安人在勤恤,保大殫襟腑。」《聊齋志異.卷一.三生》:「主人騎,必覆障泥,緩轡徐徐,猶不甚苦;惟奴僕圉人,不加韉裝以行,兩踝夾擊,痛徹心腑。」

注音: ㄈ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腑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