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跡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ī |
解釋:
[名] 1.步行時所遺留的印痕。如:「足跡」、「蹤跡」、「匿跡」、「絕跡」。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2.事物的遺痕。如:「痕跡」、「筆跡」、「墨跡」、「跡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3.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功業。晉.陶淵明〈贈羊長史詩〉:「賢聖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動] 1.考察、探究。《楚辭.屈原.九章.惜誦》:「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臣竊跡前事,大抵彊者先反。」 2.遵循、仿效。《文選.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race |
作者: | 趙隆山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質點或物體之移動痕跡,可由眼睛或其他儀器記錄其移動軌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jiah/liah
|
解釋:
|
|
音讀: | tsik |
音讀: |
tsiah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步行時所遺之印痕。如:「足跡」、「匿跡」。《說文解字.足部》:「迹(跡),步處也。」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2. 事物之遺痕。如:「筆跡」、「跡象」。《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疑似之跡,不可不察。」晉.陶淵明〈贈羊長史〉詩:「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 3. 前人所遺之事物、功業。《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紀》:「伏惟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齊蹤虞妃,比跡任姒。」 4. 考察、探究。《楚辭.屈原.九章.惜誦》:「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臣竊跡前事,大抵彊者先反。」 5. 遵循、倣傚。漢.張衡〈西京賦〉:「都邑遊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
|
注音: | ㄐㄧ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跡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