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蝕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ㄨㄟˇ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shí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ㄞˋㄧㄤˊㄅㄟˋㄩㄝˋㄌㄧㄤˋㄓㄜㄓㄨˋㄏㄨㄛˋㄩㄝˋㄌㄧㄤˋㄅㄟˋㄉㄧˋㄑㄧㄡˊㄓㄜㄓㄨˋ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ㄧㄣㄧㄥˇㄒㄧㄢˋㄒㄧㄤˋㄖㄨˊ:「ㄖˋㄕˊ」、「ㄩㄝˋㄕˊ」。
  2. ㄑㄩㄝㄙㄨㄣˇㄙㄨㄣˇㄏㄨㄞˋㄖㄨˊ:「ㄕˊㄅㄣˇ」、「ㄑㄧㄣㄕˊ」、「ㄅㄛㄕˊ」、「ㄈㄨˇㄕ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蝕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1. 損耗、虧損。
    【例】侵蝕、腐蝕、蝕本
  2. 星體因被遮蔽而缺損或消失。通「食」。
    【例】日全蝕、月偏蝕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解釋:
[動]
1.損耗、虧損。如:「侵蝕」、「腐蝕」、「蝕本」。宋.梅堯臣〈劉原甫古錢勸酒〉詩:「精銅不蠹蝕,肉好鉤婉全。」
2.消失、損缺。如:「日全蝕」、「月偏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lipse
作者: 何慶雄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物體之能見面被其他物體影子所遮蔽,或其光源被其他物所阻擋,而形成之現象。在天文觀測中,有所謂全蝕及偏蝕,成日蝕(參見solar eclipse)及月蝕(參見lunar eclips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clipse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一非發光體進入另一非發光體所投射之陰影中,因而產生能見度減少或全部消失之現象。如月蝕,即是月亮通過由地球投射之陰影中。亦可以一衛星經過由行星投射之陰影中為例。但當衛星實際在其行星之後直接通過時,則稱為『掩星』。(二)一非發光體運行於一發光體與觀測者間時,發光體所發射之光局部或全部被遮斷的現象。如日蝕,當太陽被月亮部份掩蔽,使呈現一新月狀,稱為偏蝕;若全部被掩蔽則稱為全蝕;當太陽被掩蔽後,呈一圍繞細環,則稱之為環蝕。此等現象乃因月亮位於太陽與地球間不同位置所造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減少、消退,指水分消散。
  2. [[動] ] 虧損。
音讀: s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s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