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循環反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ircular Reaction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循環反應」是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知發展論中感覺動作期的特徵之一;在該期所畫分的六個階段之中,有三個階段涉及循環反應。皮亞傑視之為行為的循環性或容易重複的部分,在感覺動作期的發展過程中擔負重要的任務,且代表一種較進步的同化(assimilation)形式。
  依功能與內容區分,循環反應有如下三種:
  1.初級循環反應(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出現於感覺動作期的第二階段,該階段的嬰兒於隨意活動之際,偶然引發有趣事件之後,會嘗試重複該行為,如吮吸拇指可說是該反應的範例。嬰兒無意中將拇指置入口中吮吸,不久拇指滑落出來,即又試著將之置入口中,俾有趣的吮吸活動得以繼續進行。「初級的」此一形容詞,專指嬰兒以軀體本身為中心,試圖引發有趣活動的繼續存在。
  2.次級循環反應(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出現於感覺動作期的第三階段,係緊接初級循環反應而至。二者相同之點在於嬰兒仍重複有趣的偶發事件,且都不具意向性(intentionality)。其差別在於次級循環反應重複的是外界的事物,而非嬰兒本身的軀體。皮亞傑視之為發現製造有趣景象持續的程序。
  3.三級循環反應(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出現於感覺動作期第五階段,該階段兒童可能發展至主動追求「新奇」的方面,並創造全新的行為順序,處理新的情境。其展現行為的重複性,與初級和次級循環反應相同。唯仍有不同之點,而不同之處在於第三級循環反應有兩種創新行為:其一,兒童為尋找與發現有趣之結果,重複運動,不但屬於較有系統的變化,且具有意向性;其二,此等行為首在追求「新奇」,是為了看而實驗。有鑒於此,皮亞傑把這一階段的行為視為具有創造性的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循環反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