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環境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nvironmental Behavior
作者: 王懋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據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計畫〕的建議,環境教育的目的類別包括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和參與。
  一般公民具有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必須採取行動參與各種環境問題的解決。美國學者洪吉福(Hungerford)和裴頓(Peyton)於一九七七年稱這種行動為環境行動(environmental action),漢尼斯(Hines)於一九八六年稱這種公民參與的環境問題解決為負責的環境行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馬潤科斯吉(Marunkowski)於一九八八年認為環境行動或環境行為雖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體認,就是行為的意圖必須與自然生態過程相容。
  洪吉福等於一九八五年將環境行動區分為下列五類:
  1.生態管理:為維護良好的環境品質或改進環境的缺點,從撿垃圾到森林保育的工作都是生態管理。通常所做的垃圾處理、水土保持、栽種花木、資源回收、能源節約、撲殺害蟲、清掃校園、清理河道、開闢公園等均可稱為生態管理的行動。
  2.說服:為環境問題所做的人際溝通行動,通常有下列三種。(1)理性訴求:陳述基於事實的理由使別人信服;例如陳述各國對核電的管理與使用,使人相信核能發電是安全與價廉的能源;(2)情緒性訴求:使用情緒性言詞請求改變某種行為;例如利用愛護動物的情感,請求停止捕捉野鳥;(3)強迫性訴求:利用法律言詞使人產生正確的環境行為;例如宣導捕殺野鳥是違法的行動。
  3.消費者主義:消費者(個人或團體)為改變某種商業或工業行為所做的經濟威脅,稱為消費者主義的行動。此種行動有下列三種方式。(1)直接杯葛:公民聯合拒購保麗龍的餐盒,藉此逼使廠商回收或停止販賣;(2)間接杯葛:公民停止購買某國商品,逼使該國人民停止捕殺鯨魚;(3)消費者保育:消費者節省能源,減少火力發電,有助環境保育。
  4.政治行動:藉遊說、投票和競選等政治行動以達成某種環境的目的,或者影響政府有關環境的決策。
  5.法律行動:個人或團體採取的法律行動,加強法律的執行,以解決環境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境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