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面鼯鼠 - 教育百科
ˊ
ˋ
ˊ
ˇ
  • 漢語拼音 bái miàn wú sh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ái miàn wú shǔ
解釋:
動物名。哺乳綱松鼠科。頭的前半及頭至腹部的軀幹下面,皆呈白色,其餘為濃栗或黑色。體長約四十公分,耳為長卵形,大部分裸出。臺灣亦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白面鼯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白面鼯鼠
英文名: Petaurista alborufus lena
描述:
白面鼯鼠是一種美麗的大型飛鼠。頭臉部圓形、鼻吻端短鈍,眼睛圓黑而明亮;頭與體背面暗赤褐色,臉部及腹部為純白色,尾巴很長呈黑褐色,部分個體尾部末端呈白色。由前肢擴展至後肢髁關節之間有大型飛膜。頭體長35至43公分,尾長44至48公分,成體的體重約有1,200公克。齒式:門齒1/1,犬齒0/0,前臼齒1/1,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20顆。
分布:
白面鼯鼠臺灣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各海拔山區,但以中、高海拔較常見,低海拔區域相對少見。
作者: 鄭錫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hite-faced Flying Squirre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etaurista alborufus (Milne-Edwards, 1870)
形態:
體長約35~43公分,尾巴比體長多出數公分,體上面為暗赤褐色,頭部的前半面包括額頭與顏面為純白色,四肢白色,腹面亦為白色。
分布:
中國大陸南部、台灣。
生態習性:
在台灣主要棲息於1,000~3,000公尺之高山性針葉林區,夜行性,通常都單獨出現在樹冠層活動覓食,只有在哺育幼鼠的時候,母鼠才會揹著小飛鼠一起在樹上採食嫩葉,圈養下壽命可達17年5個月。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科:
松鼠科(Family Sciu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面鼯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