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ㄘㄨㄥˊㄒㄧㄠˇㄉㄨㄥˋㄈㄥˋㄒㄧˋㄏㄨㄛˋㄧㄣˇㄇㄧˋ˙ㄉㄜㄉㄧˋㄈㄤㄊㄡㄎㄢˋㄖㄨˊ:「ㄎㄨㄟㄊㄢˋ」、「ㄎㄨㄟㄕˋ」、「ㄊㄡㄎㄨㄟ」、「ㄧˇㄍㄨㄢˇㄎㄨㄟㄊㄧㄢ」、「ㄍㄨㄢˇㄓㄨㄥㄎㄨㄟㄅㄠˋ」。
  2. ㄈㄢˋㄓˇㄍㄨㄢㄎㄢˋㄊㄢˋㄎㄢˋㄖㄨˊ:「ㄧˋㄎㄨㄟㄊㄤˊ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ī
解釋:
  1. 從小洞、縫隙或隱密的地方偷看。
    【例】窺探、窺視、偷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ī
解釋:
[動]
1.從隱密處或孔隙中偷看。《說文解字.穴部》:「窺,小視也。」如:「偷窺」、「以管窺天」。《孟子.滕文公下》:「鑽穴隙相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2.泛指見、觀看。《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明史.卷一二八.劉基傳》:「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
3.偵視、探測。唐.李白〈關山月〉詩:「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宋.蘇轍〈六國論〉:「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u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