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活動為基礎的科學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ivity-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作者: 鄭湧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活動為基礎的科學課程」是一種科學課程的型態,其最主要的特色為教材內容的組織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來設計,讓學生經由實際動手操作探究活動來學習科學。這種課程的設計理念有別於以科學概念或知識為基礎的科學課程,後者是以科學概念架構為核心來設計,講求學科概念架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在這個理念架構下所設計的科學課程既然是以科學概念為主體,學生的探究活動便成為附屬部分,且多屬驗證科學事實的活動型態,而鮮有真正探討式的活動設計。
  以活動為基礎的科學課程通常都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設計型態,這種課程設計,強調科學過程技能,諸如:觀察、分類、蒐集和解釋資料、提出假說、控制變因和設計實驗等能力的培養,因此,是比較「科學過程取向」的課程。此外,由於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需要學生親手操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這種課程是比較偏向「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活動為基礎的科學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