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科恩-蘇特演算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hen-Sutherland algorithm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將某些比顯示的視窗還大的線段予以截割捨棄的演算法。其基本方法是
(1)首先判斷某一線段是否完全在顯示視窗內或完全在顯示視窗外;
(2)如果該線段是完全在顯示視窗內,則不加以處理,否則就將該線段截割成二部份,然後再判斷該線段是否在視窗之外,如果是,就將之捨棄。如此重複下去,直至最後,在顯示視窗外的線段就會完全被截割掉。現以下圖來說明,假設現有PA-PB及PC-PD二線段,先從PA-PB線段開始,首先檢查PA之位置,發現其在顯示視窗之下方,則檢查PA’點,發現其在視窗之邊界上,因此把PA至PA’這一在視窗外的線段截割掉,因此PA-PB線段就變成PA’-PB線段。由於PB端點在視窗邊界之外,因此再檢查PB’點,發現其還在視窗上方邊界之外,再將之截割捨棄,然後再檢查PA〞點,則因其剛好在視窗邊界上,故將PA〞至PB′ 線段捨棄,最後再將PA′ 至PA〞線段保留起來。再來看PC-PD線段,由於PC在視窗邊界之外,故再檢查PC′ 點,因為它在視窗左邊邊界延伸線之下方,故將PC-PC′線段捨棄,然後再檢查PC′ PD線段,因為其在顯示視窗之外,故將之全部捨棄。由這個例子可以瞭解,它可以很迅速地拋棄在顯示視窗之外的隱藏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科恩-蘇特演算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