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稜南蜥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日行性,卵生,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喜於較稀疏的林下或森林邊緣活動,尾巴極易自割,有夜晚在樹洞中休息的紀錄。
知識 1:
林地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多稜南蜥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中文亞目名: 蜥蜴亞目
中文屬名: 南蜥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有鱗目
中文科名: 石龍子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台灣分布地點: 蘭嶼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auria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Mabuya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科名: Scinc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lti-keeled Mabuya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abuya multicarinata (Gray, 1845)
形態:
吻肛長小於8.5公分,尾長約為吻肛長的1.3倍;頭部背面鱗片無稜脊但粗糙,無鼻後鱗,體中段鱗列數為28~30,背面鱗片上具數條強稜脊,四肢發達;體背面為具虹彩光澤的暗橄欖綠色,體側有1條由眼到後腿部具淡色邊的暗褐色寬縱帶。
分布:
台灣的蘭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婆羅洲。
生態習性:
喜棲於低海拔的森林邊緣地帶;日行性,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尾部易自割;本種在受到干擾時不會躲藏,會迅速逃跑;卵生,雌蜥通常會將卵產在落葉層下或倒木的樹皮下。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稜南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