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布朗運動 - 教育百科
ˋ
ˇ
ˋ
ˋ
  • 漢語拼音 bù lǎng yùn dò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ù lǎng yùn dòng
解釋:
液體中的懸浮粒子,受到液體分子的不斷碰撞,以致產生不規則的折線運動現象,為英國植物學家布朗在西元一八二七年所發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布朗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rownian motion
作者: 黃敏章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827年,布朗觀察到在液體中的花粉或其它直徑約為10-6公尺左右的微小粒子不停地作隨機運動(random motion),此運動便稱為布朗運動。而進行布朗運動的粒子便稱為布朗粒子。隨機性的布朗運動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受到周圍分子不平衡的碰撞而引起。一個布朗粒子,由於它的體積比分子大很多,因此它將受到許多周圍液體分子的碰撞,一般情況下,碰撞數約為1021次/秒。另一方面,相對於宏觀物體,它又非常的小。周圍分子對它的碰撞所產生的力在各個不同方向上不能互相抵銷,由於碰撞次數很多,因此碰撞在某個方向不平衡所產生的力有足夠大的數量,可使布朗粒子運動。於是,在某一瞬間,布朗粒子可能在某一個方向上受到淨作用力,而使它朝某一方向運動。在另一瞬間,又可能在另一個方向上受到另一淨作用力而被推到另一方向運動。由於周圍分子具有激烈的熱運動,因此布朗粒子所受到淨力作用的方向,便隨機不定。布朗運動雖然並不直接就是分子的無規則運動,但實質上它是周圍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布朗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