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蓬萊曲脛長角泥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Stenelmis formosana Jeng and Yang, 1991 蓬萊曲脛長角泥蟲 狹溪泥甲屬(Stenelmis)學名的意思指的是細長(steno-)的長角泥蟲(-elmis)。廣泛分布在整個古北區和新北區,但是因為目前包含的種類眾多而地理範圍廣,其分類未來或有可能修訂。本屬的成蟲體形呈長橢圓形,兩側約略平行。體長在5mm以下,觸角絲狀,約與頭寬等長;前胸背板中央有一縱走凹陷,兩側有隆條;翅鞘具有明顯點刻列。幼蟲前足基節窩四週被骨片包圍,呈封閉式。 狹溪泥甲在臺灣有3種的紀錄,本種是最常見到的種類,也是臺灣平地溪流最常見的長角泥蟲。體長2.4–2.8mm,新鮮個體呈磚紅色,前胸背板較暗;雄蟲中足脛節微微彎曲,故名曲脛。前胸背板前緣角尖銳,後胸腹板的顆粒分佈較密,可藉此兩點和類似的粗點曲脛長角泥蟲(S. wongi Jeng and Yang)區別,而後者的分佈以臺灣北部地區的溪流上游為主。 臺灣特有種,普遍分佈在全島低海拔地區。新鮮的個體具有趨光性,在溪流附近的路燈常可發現大量的個體。棲息在水流稍緩、底質為砂岩質具有卵石(boulder)或圓石(cobble)的溪床、水質稍有汙染的溪段。
知識 1:
皆水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蓬萊曲脛長角泥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長角泥蟲科
中文亞科名: 長角泥蟲亞科
中文族名: 長角泥蟲族
拉丁種小名: formosana
拉丁族名: Elmini
拉丁亞科名: Elm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Elm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泥蟲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Stenelmi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Dryop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蓬萊曲脛長角泥蟲
英文名: Stenelmis formosana
描述:
體長2.4–2.8mm,新鮮個體呈磚紅色,前胸背板較暗;雄蟲中足脛節微微彎曲,故名曲脛。前胸背板前緣角尖銳,後胸腹板的顆粒分佈較密,可藉此兩點和類似的粗點曲脛長角泥蟲(S. wongi Jeng and Yang)區別,而後者的分佈以臺灣北部地區的溪流上游為主。狹溪泥甲在臺灣有3種的紀錄,本種是最常見到的種類,也是臺灣平地溪流最常見的長角泥蟲。

分布:
臺灣特有種。
作者: 鄭明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