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芽胞形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orul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細胞形成胞子是為了抵抗外界惡劣的生存環境,在胞子的形成過程中,第一個可觀察到的特徵是軸絲(axial filament)的生成,軸絲是指二個染色體之間由DNA所構成的長桿狀結構,在軸絲生成之後,細胞膜開始下陷,幾乎接觸另一面細胞膜而將細胞質分成二部份,而每一部份各有一個染色體,比較小的那一部份會發展成單一的內胞子,因此又稱為前胞子 (forespore 或 prespore),之後,前胞子被較大的細胞質吞噬包圍,因此多了第二層膜,稍後構成胞子硬殼的物質會在二層膜之間形成,其主要成分為胜肽聚糖 (peptidoglycan),在同時胞子的外膜會發展出板狀的蛋白質構造,這種蛋白質富含了cysteine/cystine 及lysine residues且為親水性,而此蛋白質最後會包圍住整個胞子,稱為外芽胞 (exosporium)。因此胞子外膜消失後取而代之的是發展完成的硬殼及外芽胞,則稱為成熟,胞子成熟之後,母細胞即水解 (autolysis)而將胞子釋放出來。【l.P. Singleton and D. Sainsburg,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1978;2.戴佛香、陳吉平,最新微生物學辭典,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芽胞形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