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苦修主義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nasticism and Education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苦修主義」一詞源於希臘字Monazein,原義是單獨(to be alone)之意;在此泛指修道生活中一種強調與世隔絕、沉思冥想、自我犧牲、重視嚴格自律的清修生活。苦修主義的思想,在東西方的宗教傳統中均可以找到。從第四世紀到第十六、十八世紀,在埃及沙漠中的隱居修道者,修院密室中的閉關修行者,漫遊行吟的流浪靈修者,以及基督教會的傳教士等,均躬親實踐苦修主義的生活方式。從尼羅河谷到蘇格蘭高地,苦修主義的影響範圍是非常廣泛的。
  苦修主義的制度化發展,要歸功於聖本篤(Saint Benedict, 480~547);他創立修道院,使僧侶集中住宿,除了宗教傳道之外,還要從事學術研究、救濟、教育等工作。修道院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多半遠離塵俗,與世隔絕。修道院的教育重視的是培養虔誠、獻身於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修道院的院規著重簡樸的生活,強調貧窮、勤奮、服從、虔誠。每天有固定的活動,包括研習教義、祈禱、工作;僧侶或從事生產,或進行經書之抄錄。中世紀的修道院,因此多成為圖書匯集之所在。此外修道院在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下,發展出良好的農業技術、藝術、手工等。中世紀早期的修道院,亦成為文學、藝術思想及教育的活動中心。十二世紀以後,由於歐洲各地市鎮的興起,大學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主教領導地位的加強,修道院的角色地位相對的受到影響而式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苦修主義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