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uò |
解釋:
[動] 1.慚愧。如:「愧怍」。《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2.面色改變。《管子.弟子職》:「危坐鄉師,顏色毋怍。」《宋書.卷六九.范曄傳》:「仍以手擊曄頸及頰,曄顏色不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慚愧。《說文解字.心部》:「怍,慚也。」《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蜀郡男子路建等輟訟慚怍而退,雖文王卻虞芮何以加!宜報告天下。」 2. 面色改變。《玉篇.心部》:「怍,顏色變也。」《管子.弟子職》:「危坐鄉師,顏色毋怍。」《宋書.卷六九.列傳.范曄》:「仍以手擊曄頸及頰,曄顏色不怍。」 3. 顏色不和悅。《禮記.祭義》:「孝子臨尸而不怍。」漢.鄭玄.注:「怍謂顏色不和悅。」 |
|
注音: | ㄗㄨㄛ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怍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