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菟絲子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tù sī z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ù sī zǐ
解釋:
1.植物名。參見「菟絲」條。
2.一種中藥。為草本寄生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細小,淡褐色或棕色。有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的作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菟絲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學名:Cuscuta australis R. Br. 科名: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中文名:菟絲子 植物型:草質藤本 其它:寄生性植物,以吸器穿入寄生植物主莖吸取養分為生;莖具纏繞性(又旋),淡黃色,無毛。
知識 1: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菟絲子
中文門名: 種子植物門
中文綱名: 雙子葉植物綱
紀錄類別: 維管束植物知識單元
生活型: 草植藤木
中文科名: 旋花科
拉丁種小名: australis
生態分布: 台灣
拉丁界名: 植物界
花序種類: 簇生
果種類: 蒴果
拉丁科名: Convolvulaceae
植物等級: 原生
拉丁門名: SPERMATOPHYTA
學域-大分類: 植物-維管束植物類
拉丁屬名: Cuscuta
中文界名: Plantae
保育等級: 普遍
葉種類: 單葉
拉丁綱名: DICOTYLEDON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菟絲子
英文名: Cuscuta australis
描述:
一年生寄生草本;莖黃色,絲狀,細長,光滑,具纏繞性;葉退化成膜質鱗片,細小;花數朵密生在莖上,呈總狀花序;花萼筒狀,5裂,稍多肉質;花冠黃白色,長為萼片之2倍,短鐘形,5裂,裂片廣橢圓形,圓頭;雄蕊5枚,著生於花冠,與花冠裂片互生,伸出花筒外;子房廣圓形,內含4胚珠;花柱2枚,細長,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中央凹入成2室,各室具種子2枚;種子淡黃白色,廣卵形,光滑。
分布:
澳洲、亞洲東南部,熱帶至溫帶地區
作者: 周富三, 廖俊奎, 王豫煌, 林朝欽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