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巫師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wū sh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ū shī
解釋:
  1. 以通鬼神來替人祈福消災、占卜、治病等的人。
    【例】原始社會中,生病時均請巫師驅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巫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ū shī
解釋:
指在巫術信仰中,具有神靈附身,授予法術,得以為人們治疾病、斷吉凶、解疑難等特殊能力的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巫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u Shi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稱。在各種祭祀、醫療疾病時,行使巫術表演巫舞者之泛稱。巫師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具有超自然能力;能與上帝或祖先之靈魂溝通。商朝(西元前16世紀∼西元前11世紀)時巫師被稱為貞人。貞人在商朝中央政府機構中地位高,職權大,舉凡軍國大事、王者出巡狩獵、戰事、生子、祭祀樂舞、祈雨獻舞所有王室活動均由貞人占卜決定。貞人也參與歌舞活動,當祈雨未果,往往以焚燒女巫獻祭。中國歷代中央機構中均設有巫師(或稱巫祝)之職官,參與祭祀活動,直至中華民國成立(1911)始廢除。但民間,尤其少數民族仍保有此風尚。如滿族之薩滿, 族之端公,仍行使巫術,跳《跳大神》、《端公舞》於祭祀及醫療儀式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巫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