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卡氏地蛛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卡氏地蛛
英文名: Atypus karschi
描述: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17~18mm。背甲略呈方形,前端較寬,活體為黑褐色,有金屬光澤,酒精浸製標本則呈黃褐色。頭部隆起,中窩深凹陷,頸溝和放射溝明顯。眼域隆起,八眼集成一團。胸板暗褐色,有三對凹痕;第一對圓形,小而不顯;第三對最大,呈長橢圓形。上顎特別強大,向前伸出,長度略小於頭胸部,其上緣特別隆起成節結狀。步足暗褐色,無末端毛束。腹部卵形,黑褐色被有黃褐色毛,前方背面 雄蛛腹部背面有大型幾丁質板 有一片幾丁質板。絲疣三對,後絲疣最長,超過腹部末端。   雄蛛體形較小,體長約12~13mm。體色與雌蛛同,腹部背面的幾丁質板特別發達。

【習性】   

廣布於臺灣中、北部各地低海拔山區。築巢於樹根和岩石縫隙中。巢呈管狀,由地下延伸至地面。地上部分為捕食場所,常緊貼在樹幹或石壁上,巢管外面常黏附砂粒和枯葉等物質,形似枯枝,以誘引獵物順此巢管向上爬行,而被捕食。地下部分為蜘蛛休息和產卵的場所。

分布:
中國、日本、臺灣
作者: 陳世煌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