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化衰退 - 教育百科
退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ltural Devolu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衰退」又稱「文化退化」或「文化墮落」;其原義為「文化退步」,為「文化進步」的反面。
  美國人類學家溫尼克(C. Winick)解釋「退化」一詞時認為,退化是從一種較為先進和分化的情況中,退至一種不先進及不分化的情況。
  德國歷史學家米爾(Eduard Meyer)對文化衰退的看法,是一種文化的衰退、老化、破壞等,是由於平淡、被擴散,並且進入了文明,即所謂的「機械主義」(mechanism)與「主知主義」(intellectualism)的過分提升。歷史學家對於這方面的看法,如羅馬帝國的衰亡,足由於當時的人有著悲觀的感情,是一種休止符,生活形式變為老化,整個生活世界處於靜止狀態。
  就一般情形而言,文化衰退的原因是教育理想無法實現、文化價值的喪失、世界觀的窄化等。這些直接影響到生活的作息;尤其是對現存的文化無法注入新的活力元素,如新的客觀精神(形成文化最重要的元素)、創新與提升生活層次等,因此文化只有慢慢衰退。故而當一種文化靜止時,就容易衰退,惟有保持動態,文化才能進步。
  德國教育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認為,為防止文化衰退,只有在文化中注入新元素,就如在血液中注入新的素質一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衰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