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調改色調;調 - 教育百科
調
調
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one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般戲劇用語。指劇作家對他所處理的戲劇素材之態度。自從荒謬性喜劇常常以嚴肅的內容演出後,素材本身失去了直接詮釋的基調。戲劇的基調可能是鄉愁式的,例如:美國的布來恩傅利耶(Brian Friel, 1930-)得到奧立維獎(Olivier Award-winning)的作品《在路夫納札跳舞》(Dancing at Lughnasa);它也可能是嚴肅的,例如芭芭拉勒寶(Barbara Lebow)的作品《謝娜梅德》(Shayna Maidel);它也可能是嘻鬧式的,例如:約瑟夫凱塞爾林(Joseph Kesselring)所編的《砒霜和舊蕾絲》(Arsenic and Old Lace);至於凱西荷特(Keith Hurt)改編蘇俄小說家麥可布勒加可夫(Mikhail A. Bulgakov, 1891-1940)的作品《黑雪》(Black Snow, 1936),則是諷刺性的風格。
參照: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調改色調;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