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性血紅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hemoglobi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係指血紅素之二價鐵離子(Fe2+)被氧化成三價鐵離子(Fe3+),而失去氧氣親和性者,稱為變性血紅素(methemglobin)。正常參考值為0.5~1.5%。變性血紅素含量超過3~5%以上者,稱為變性血紅素血症。變性血紅素血症的原因很多,可分成遺傳性與後天性。變性血紅素之形成物質有百種以上,約可分為兩類:(1)直接形成劑,如亞硝酸鹽、次硝酸鉍(bismuth subnitrate)、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烴胺等(hydroxylamine);(2)間接形成劑,即先在體內代謝為某些代謝產物,再氧化血紅素為變性血紅素,如苯胺(aniline)、硝基苯(nitrobenzene)、磺胺劑等。長期接觸或急性大量暴露於具氧化力之化學物質或藥物,則含量升高。變性血紅素含量與臨床表現關係密切:變性血紅15%以下通常無症狀,15~20%為無症狀發紺,大於20%以上才有明顯症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性血紅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