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拉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ks Al-Baladi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名稱。「Raks al-baladi」意指庶民之舞,為一種女子獨舞的傳統形式。《巴拉迪》(Baladi)表演者,本為埃及人,她們的舞常被歐洲人稱為肚皮舞(Dance du ventre),由於是在隱密的私人小場地中表演,所以並不適合一般性的大舞台。舞者不用很大的表演空間或進行場地,只是站在一個位置上,下半身及臀部做劇烈而糾纏的動作,此時手臂自然上舉,傳統上《巴拉迪舞》並不強調手臂或上半身。觀眾環繞著舞者而坐,舞者會轉變方向,對不同的觀眾呈現動作或姿態,即使觀眾只坐在一面,舞者還是會讓他們看到側面與背面的舞蹈姿態,舞者從不考慮樂師與觀眾的差別反應再去完整編舞,不管穿鞋或是赤足表演,《巴拉迪舞》看起來似乎頗感沈重,還帶有一點粗俗的性慾,它陳述「愛情的痛苦與失望」這個大眾化的主題,雖然是在城鎮及都市中發展,卻又含有農業傳統的失落感及都市生活問題的憂鬱成分。
參照:
《Serpent of the Nil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拉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