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通用問題解決程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eneral Problem Solver, GPS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通用問題解決程式是紐威爾(A. Newell)及其同事恩斯特(G.W. Ernst)及西莫(H.A. Simor)所發展的一套模擬人類解決問題的電腦程式。
  程式是利用「方法-目的分析」的形式來進行解決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首先程式將問題的表徵轉換為初始狀態、目標、操作規則和限制等。接著對問題欲達到的目標再建立許多次目標。然後再逐一使用適當的方法減少目前狀態和次目標之間的差異。問題就在次目標的建立和逐漸減少次目標與目前狀態的差異中得到解決。
  雖然使用「方法-目的分析」策略的程式引用的最廣其解題表現和人類仍有差距。例如艾根與格林諾(Egan & Greeno)發現在解決河內塔問題(Tower of Hanoi)時,和人類的表現很相似,均使用計畫並建立次目標來解決問題,然而對於另外一些問題如矮人和怪獸渡河的問題(hobbits and orcs),西蒙和瑞德(S. Reed)認為人類一次只能考慮一個步驟,所以通常沒有建立次目標,但卻因此比較具有彈性。而因程式建立次目標,所以在解決某些人類認為困難的步驟上並無困難;但在另一些步驟上卻又會因過分注意次相標而忽略一些題目的要求。
  此外這種程序還有一些缺點,如無法累積過去的解題經驗而得到學習,它只能處理定義良好的問題等。事實上,即使在電腦程式方面有許多改進,目前電腦模擬和人類其實的解題表現仍有一段距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通用問題解決程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