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宋議郊廟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ung I Chiao Miao Yüeh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制度。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時代之宋(西元420∼西元479)建國後,於武帝永初元年(西元420)七月,有關單位建議:「廟祀應設雅樂」。因此,改晉(西元265∼西元420)之《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孝建二年(西元455)有關建議:「郊廟亦應設樂舞」。於是令內外博議,由前殿中曹郎荀萬秋、驃騎大將軍竟陵王誕及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等人之提案,議決設郊廟與宗廟樂舞;改《前舞》為《凱容舞》,謂之文舞;改《後舞》為《宣烈舞》,謂之武舞。皇帝祠南郊,迎神,奏「肆夏」。皇帝初登壇,奏「登歌」。初獻禮,舞《凱容》、《宣烈》二舞。送神,奏「肆夏」。皇帝祠廟,迎神,奏「肆夏」。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皇帝詣東壁,奏「登歌」。初獻,舞《凱容》及《宣烈》二舞,終獻奏「永安」。送神,奏「肆夏」。同年二月,有關建議;元會、郊廟、宗廟、齋祠時,「登歌」依舊并於殿庭設作。廟祠,依新儀注,「登歌」人上殿,弦管在下。
參照:
《宋書.樂志》、《通典.卷一四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宋議郊廟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