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鉤勒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gōu l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u lè
解釋:
1.用線條鉤描物象輪廓,鉤描後,大都填著彩色。通常用於工筆花鳥畫。
2.一種中國繪畫技法。用筆順勢為鉤,逆勢為勒。亦有以單筆為鉤,複筆為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鉤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鉤勒是國畫技法之一;順勢用筆稱為「鉤」,逆勢運筆稱為「勒」。也有以單筆稱「鉤」,複筆稱「勒」;或左為「鉤」,右為「勒」。因描繪物象時,須用到順逆、單複、左右之筆勢,所以通常指用線條描繪物象的輪廓為「鉤勒」。鉤勒之後再行設色。
  鉤勒技法一般多使用於精細工筆的花鳥畫。五代之黃筌、北宋黃居寀父子以細挺墨線鉤勒珍禽與花石,然後填彩,稱為鉤填法。其用筆工整,設色堂皇,為花鳥鉤勒之濃豔富貴一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鉤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