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梆子 - 教育百科
ˊ
˙
  • 漢語拼音 nán bāng z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án bāng zi
解釋:
1.樂器名,打擊樂器。木製,長方形,中空,用竹簽敲擊,音響渾厚,多於打節拍時所用。也稱為「卜魚」、「廣東板」。
2.一種京劇中的西皮腔調。曲調活潑甜美,多用於男女抒情唱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南梆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敲板類:
客語稱「敲子」。又稱「敲子板」。高音與低音兩種。用約四寸長,二寸高,三寸寬的堅木,中央挖空製成,側面溝使成空洞,用木箸敲擊上方,聲音清脆響亮,其堅實的聲音過於「單皮鼓」,做眼(弱拍部份)用。音色較「板鼓」來得低、來得厚實。「河北梆子」是以兩根大小不等的硬木棒互擊發音,其音硬而響,響而高;「南梆小」是長形中空的木製體,以木棒敲擊,其音脆而短促。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