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語言反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onverbal Responses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語言反應指應用非語言的非懲罰性方式,引導學生回到學習活動。非語言反應如下:
  不以學生的行為為意:故意忽視輕微的偏差行為,可以消弱學生偏差行為的動機,以免重複該類行為。
  使用信號如眼光、注視或手勢:使學生知道他的行為是不適當的,應該回到學習活動上。
  近前制止:教師走到學生面前,提醒學生回到學習。如學生閱讀非課內讀物,或做其他活動等,可應用此法。
  使用接觸控制:教師可以一言不語,把手放在學生的肩膀上,或者牽著學生的手,護送學生回到座位上,這些就是接觸控制的例子,以溫柔的、非攻擊的身體接觸,使學生回到學習活動。此種身體接觸在於傳遞教師不贊同學生的行動。接觸控制可能重新導引學生表現適當的行為,如使學生的手再放在書桌上。當教師決定使用何種與如何使用接觸控制時,教師必須考慮行為情況與學生特徵,有時候,那些生氣或明顯心煩意亂的學生,不願意被接觸,有些甚至無論任何時候都不願意被接觸;接觸如何能被接受,要視接觸發生的地點,以及接觸持續多久而決定,但是對許多學生而言,背部、手、手臂或肩膀的接觸是可接受的,相反地,臉、頸、腿、胸或其他更私人的部位,常常不是可接受的。短暫的接觸經常被認為是可接受的;而持續愈長,可接受性就愈少,甚且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威脅。
  寫便條給學生:其他幫助行為偏差學生回到學習活動上的私人方式,就是藉個人的便條(personal notes)。有時候,在教學中以及課前或課後,沒有機會讓教師可以與學生談論問題行為,則教師可以寫一張簡短的私人便條,然後在次日上課開始時遞交給學生,如此,教師可以藉此機會描述問題,敘述關心此問題,並說明在教室中,對學生與其他人的潛在結果,且可提出改正行為的建議。教師也可以遞給學生一張便條,以增強與鼓勵已經克服的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語言反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