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預期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hod of Anticipation
作者: 林清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預期法是由配對聯想法引申而來的一種雙語字彙學習法。在採用配對聯想法(參見「配對聯想法」)的語文學習實驗裡,可用「學習與回憶法」以學習刺激字與反應字的聯結。據安德伍(C.E. Underwood)一九六六年發表的著作,以下列字對為例:
    arm-RZL
    pen-PNB
    dog-QKX
左列為刺激字,右列為反應字。在學習階段裡將三對字同時呈現若干次,順序各不相同。受試者必須學習將每對的刺激字和反應字聯結起來,以便在看到刺激字時,便能說出與之相配的反應字。在回憶階段裡,主試者只呈現每一對的刺激字,看受試者是否能夠將相配的反應字回憶出來。
  配對聯想學習也可用「預期法」來進行實驗。以上例來說,所呈現的方式變為如下字列:
    arm-
    arm-RZL
    pen-
    pen-PNB
    dog-
    dog-QKX
實驗時先呈現arm這個刺激字三秒鐘後,再呈現arm-RZL這一對字三秒鐘;又先呈現pen字三秒鐘後,再呈現pen-PNB這對字三秒鐘,依此類推。其後主試者要求受試者在看到只有arm這一刺激字單獨出現時,便要把RZL這個字說出。然後arm-RZL這一字對才呈現,使受試者看自己是否答對了,以便得到增強或回饋。如果受試者說出正確反應字RZL,便等於得到增強;如果不能說出或說錯了便得到回饋,而且知道正確反應字應該是RZL。如此類推。在配對聯想學習中,採用此一方法,稱為預期法。上述字例是雙語學習的一種,每對字的刺激字是英文字,反應字是另一種文字。
  在學習與回憶法中,受試者要先學習所有字對的聯結,最後才做回憶。在預期法裡,受試者每次嘗試都要做回憶和學習新的聯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預期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