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瓶頸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ttleneck Theory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瓶頸說」係探討人注意的模式之一。瓶頸是指一個狹窄的開口,只容許由一個區域流向另一個區域之用的限制處,例如,某輛在繁忙公路行駛的車突然發生故障,進退不得,使得原本暢通無阻的道路,頓時阻塞,只有一條通道可供前進,即造成瓶頸的現象。瓶頸說指出,在人的資訊處理之中,也有類似狹隘的通路,而此種瓶頸限制人所能注意到的資訊數量。如有一部分資訊正由瓶頸通過,則其他部分的資訊,勢必要被放棄。此種資訊處理的限制,可能有其優點;因其有了瓶頸,可調節資訊的流量,所以限制可供接受進一步處理的資訊的數量,避免接受的資訊過量。
  卡尼曼(D. Kahneman)曾舉例說明瓶頸說的兩種變型,即布羅本(D.E. Broadbent)的理論與度許等人(J.A. Deutsch & D. Deutsch)的理論。試想有個人參加一個吵雜的雞尾酒會,可能未注意到某種資訊。布羅本的理論以為此種未加注意的交談內容(資訊),完全未受知覺的分析,即根本沒聽進去。度許等人的說法則認為所有的交談內容都可聽到,但是這個人僅對其中一種加以反應。這兩種理論均提出:未能注意到某種訊息是因為其間存有某種障礙,限制了資訊的流通所造成的,只是各自提出的障礙所在不同而已!大體上說,布羅本的說法主張訊息處理的瓶頸(亦即訊息篩選的階段)是在處理歷程的早期,而度許等人則主張訊息處理的瓶頸是在處理歷程的後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瓶頸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