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類比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logical Theory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類比說」由詹森雷爾(P.N. Johnson-Laird)與史提曼(M. Steedman)所倡導,旨在解釋人從三段論中獲得的結論為有效或無效。他們發現其他有關三段論的研究常犯的缺失為:進行三段論推論者無法獲致自己的結論,只能運用抽象的A、B、C格式,甚至常以日常生活中具體例子的三段論著手推論,以致人常偏好某些結論,卻漠視其他有效的結論。有鑒於此,詹森雷爾與史提曼倡導的類推理論,想針對人獲致的有效與無效結論,予以解說。本理論共分四個階段:(1)受試者解釋前提的意義。解決三段論者對前提意義的解釋可能不只一種,也會針對各個前提,自行確立與其直接對應的某種心智圖(mental picture)。事實上,心智圖即是由該等前提類推而得。因為心智圖中的某一內容可代表前提中的某一內容,即人以心智類推來代表前提,這也是此理論稱為類推理論之由來。(2)受試者初步嘗試把對前提所做的各種解釋結合,納入表徵之中。(3)受試者根據表徵,獲取結論。(4)受試者測試在第二階段形成的初步表徵,此種測試可把在第三階段獲致的結論,予以修正或廢棄不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類比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