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輪蟲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lún chó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ún chóng
解釋:
動物名。輪形動物。體極微小、無脊椎。前端有輪盤狀物,輪緣環生纖毛,為運動及攝取食物之具。雌雄異體,淡水及海水均產,為一般水生動物的天然餌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輪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tif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輪蟲為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具有輪狀排列之纖毛,可用以捕食及運動。主要食物為細菌及細小之有機物顆粒。輪蟲具有完備的消化道及咀嚼器、假體腔,以及排泄用的焰細胞,神經系統也發達。輪蟲體細胞不會分裂增殖,為細胞恆定動物之一,即構成器官之細胞數維持一定數目。細胞分裂現象於胚胎時期即已停止,任何誘導細胞分裂的方法都不使它分裂,生長及受損後之修補皆無可能。輪蟲的生殖為孤雌生殖,雌雄異體,雌蟲和雄蟲之外形及內部構造皆不相同,但雄蟲甚難見到。雌蟲的卵與卵黃顆粒相聯接,無需受精便可發育。由於代謝習性,因此僅可在低有機物含量之水中發現,是一種低污染水體的良好指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輪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