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等農業院校(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袁祖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等農業院校係指以培養高級農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高等院校。一九五四年,大陸地區的農業院校由一九四九年的十八所增至二十六所,在校大學生由九千八百人增至一萬二千八百人。一九五八年後,農業院校曾一度發展迅速,一九六○年為一百八十所。經一九六一年調整後,一九六三年為四十四所。一九六五年七月,農業部召開農業教育會議,提出「把學校辦到農村去,辦到生產中去,辦到群眾中去」。農業院校紛紛遷往農村,損失嚴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農業院校逐漸恢復辦學條件,調整專業設置,統一編寫教材。一九九一年,農業院校五十九所,占高校總數的百分之五.四八,在校大學生八萬四千二百七十二人,占在校生總數的百分之四.一三。
  一九八五年後,國家教育委員會提出了農業院校自行制訂教學計畫的若干指導性原則,並且具體建議有:四年寒暑假總週數一般不應少於二十八至三十週,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應少於二十三週,專業課學時一般不應超過總學時的百分之十二至十八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等農業院校(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