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喁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2
  • 漢語拼音 [一]yú[二]yó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相應和的聲音。
    【例】唱喁、前于後喁
注音:
漢語拼音: yóng
解釋:
  1. 魚露出水面呼吸。
    【例】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韓詩外傳.卷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óng
解釋:
[動]
魚露出水面呼吸。《韓詩外傳》卷一:「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一)之又音。
[名]
相應和的聲音。《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ㄩㄥˊ

魚口露出水面咂動。《說文解字.口部》:「喁,魚口上見。」《韓詩外傳》卷一:「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九》:「萬姓魚喁,無所籲告。」

㈡ㄩˊ

1. 相應和之聲。《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清.周全然〈度九龍山〉:「前于後喁滿山谷,山下人疑嘯鳳凰。」

2. ㄩㄥˊ之又音。

注音: ㈠ㄩㄥˊ ㈡ㄩ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喁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