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鰭馬口鱲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長鰭馬口鱲
英文名: Opsariichthys evolans
描述: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不分枝軟條)+ 8-9(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3-1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咽齒式 5,4,1-1,4,5;側線鱗數 43-45;背前鱗數 16-18。體被有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雄魚胸鰭延長,超過腹鰭起點;臀鰭鰭條延長,尤以前4根分枝鰭條為甚,雄魚可達尾鰭基部。體呈銀白色,雄魚體側具有明顯的11-14條青色亮橫紋,雌魚則為暗青色或略不明顯。雄魚吻部黑褐色;頭腹部、體腹部及鰓蓋部下方為橘黃色至紫紅色;背鰭鰭條黑灰色,末緣橘紅色;尾柄部及尾鰭呈黃綠色至鮮黃色;胸鰭橘黃色至鮮黃色;追星呈圓錐形,各自獨立。雌魚吻部淡灰色;頭腹部、體腹部及鰓蓋部下方為灰白色;背鰭鰭條黑灰色,鰭膜橘黃色,前方數鰭條可能偏紅;尾柄部黃綠色;尾鰭暗黃色;胸鰭白色。與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的差異,可由背前鱗16-18(vs. 25-27)以及側線鱗數43-45(vs. 51-55)加以區別。與平頜鱲(Zacco platypus)的區別,在幼魚及雌魚階段不易靠外觀分辨,雄魚則可由(一.)胸鰭末端達腹鰭起點之後(vs. 不及腹鰭起點);(二.)體側橫帶明顯區分為11-14條(vs. 體側橫帶通常融合成塊狀斑,橫帶條數不易計數);(三.)追星呈圓錐形,各自獨立(vs. 部分追星基部融合而連成一線);(四.)胸鰭鮮黃(vs. 胸鰭偏紅)等特徵加以鑑別。
分布:
主要分布於臺灣西部地區,包括宜蘭、台北至苗栗一帶的溪流。過去被視為是平頜鱲(Zacco platypus</i>)之同物異名,近年來中外學者利用分子生物學進行親緣關係分析,證實與盛產於東亞地區的平頜鱲並非同種,因而依動物命名法則採用Jordan & Evermann, 1902所發表的學名。中國大陸有產與本種極相似的種類,彼此親緣關係仍須進一步釐清。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