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台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ㄎㄡˇ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ㄊㄨㄥˊㄊㄞˊ」。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ㄞˋ˙ㄉㄜㄉㄧˋㄖㄣˊㄔㄥㄔㄥㄉㄞˋㄘˊㄐㄧˊㄨㄛˇ」。
  2. ㄒㄧˇㄩㄝˋㄊㄨㄥ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台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代詞:(1) 我。
    【例】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書經.湯誓》) (2) 何、什麼。
    【例】如台
  2. 喜悅。通「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臺」的異體字。
注音:
漢語拼音: tāi
解釋:
地名用字。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或讀為ㄊㄞˊ tái。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喜悅。通「怡」。《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代]
1.我。古人稱自己為「台」。《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2.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名]
姓。如明代有台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â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高而平,可供公開活動或表演的建築物。
  2. [[名] ] 器物的底座。
  3. [[名] ] 指發送電視或廣播信號的機構。
  4. [[量] ] 計算機器、車輛或電子設備的單位。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ˊ

1. 喜悅。通「怡」。《說文解字.口部》「台,說也。」清.段玉裁.注:「台說者,今之怡悅字。」《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2. 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3. 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宋.王偊偁〈奠故節度使文〉:「魂且有知,察台深意。」

4. 姓。如明代有台元。

㈡ㄊㄞ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天台縣在浙江省臨海縣北,因北有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山為仙霞嶺的東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而得名,形勢崇偉。多懸崖飛瀑等名勝,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㈢ㄊㄞˊ

@A03391

@A04574

@B01878

注音: ㈠ㄧˊ ㈡ㄊㄞ ㈢ㄊ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台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