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ptosphaeria australiensis - 教育百科
L | |
e | |
p | |
t | |
o | |
s | |
p | |
h | |
a | |
e | |
r | |
i | |
a | |
a | |
u | |
s | |
t | |
r | |
a | |
l | |
i | |
e | |
n | |
s | |
i | |
s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Leptosphaeria australiensis |
描述: 子囊果高度100-200微米,直徑120-195微米,倒梨形,埋生,有孔口,乳狀突起,革質,暗褐色或亮褐色,基部顏色較亮,獨生或叢生。頸部長70-225微米,30-50微米寬。在頂端部分,基部為70-75微米,圓錐形或近圓柱形,暗褐色或近乎透明。孔口處有內生緣絲,1-5.2.2微米寬。子囊果壁10-25微米厚,雙層,外層由形狀小,不規則,圓形,厚壁,有顏色的細胞組成角胞組織,內層由薄壁,亮色,延長的細胞組成。假側絲直徑1-2.2微米,有隔膜,有些具有分支,有膠質細胞壁,子囊70-105 × 10-15微米,8個胞子。棍狀或紡錘狀,有柄。雙囊壁不明顯,初生時壁厚,隨年齡增加變得較薄,頂端有子囊附屬構造,從子囊果腹的基部發展長出,子囊孢子19-27 × 5.5-9微米,雙膜,橢圓球形,紡錘形或介於棒狀與紡錘形之間,3個分隔,隔膜處收縮限制,透明。 |
|
分布: 世界分佈為阿爾達布拉群島、安達曼群島、澳洲、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巴西、汶萊、哥倫比亞、斐濟、加拉巴哥群島、香港、印度、印尼西亞、賴比瑞亞、馬爾地夫、馬丁尼克、模里西斯、墨西哥、尼科巴群島、菲律賓、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賽爾席、獅子山共和國、社會群島、南非、臺灣、泰國、美國。台灣分佈為中港、好美寮、紅毛、基隆海洋大學、宜蘭北關、同心、新北市東北角。</span></span></div> |
|
作者: | 郭聖育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