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paecoccus viridis - 教育百科
N | |
i | |
p | |
a | |
e | |
c | |
o | |
c | |
c | |
u | |
s | |
v | |
i | |
r | |
i | |
d | |
i | |
s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Nipaecoccus viridis |
描述: 體寬卵圓形,約1.9-2.8 (2.4) mm 長,1.3-2.1 (1.7)mm寬。觸角通常7節,約261-300 (281) 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50-183 (165)μm長。下唇約144-167 (156)µm,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短,發達。前足:基節約67-94 (78) µm長;轉節+腿節約178-200 (188)µm長;脛節+跗節約144-167 (153)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77-0.85 (0.81);脛節/跗節約是1.35-1.70 (1.49)。中足: 基節約83-94 (78)µm長;轉節+腿節約183-206 (198)µm 長;脛節+跗節約161-183 (169)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81-0.89 (0.85);脛節/跗節約是1.39-1.73 (1.59)。後足: 基節約89-111 (100)µm長;轉節+腿節約194-228 (214)µm 長;脛節+跗節約183-217 (200)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2-0.95 (0.93);脛節/跗節約是1.64-1.92 (1.80)。爪粗短,無爪突,約22-28 (24)µm長。跗端毛指狀。透明孔分布在後足基節前後面及後足脛節後面。腹裂圓形或近方形,約72-94 (81) μm長,94-117 (110) μm寬,不被節間線區隔。刺孔群對數變異大。台灣的標本,可辨認出的刺孔群12對。臀瓣刺孔群(C18)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約20-27 (23)µm長,伴著10-14個三孔腺及3-5根附毛。倒數第2對刺孔群,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偶1根,約14-22 (19) µm長,伴著5-10個三孔腺。其他的可辨認的刺孔群,通常具1對披針狀刺毛,約14-22 (19) 長,伴隨著4-7個三孔腺。頭及前胸的刺孔群不易辨認,僅具與刺孔群類似的披針狀刺毛,四散在體緣。臀瓣相當分開,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22-222 (182)μm長並具有1小骨化區域。肛環約56-100 (85) µm長,94-117 (104)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11-150 (110) µm長。 體背方有許多披針狀刺毛,與刺孔群刺毛類似,但較短,約17-23 (20) µm,伴隨著許多細小披針狀刺毛,約7-12 (10) µm長。無多孔腺。具三孔腺,直徑約4 µm長,均勻分布。盤狀孔小,散布。管狀腺大小2類,混雜橫跨各節。大型者,約8-11 (9) μm長,3-4 (3) μm寬;小型者,約6-9 (7) μm長,2 μm 寬。 體腹方有許多鞭狀刺毛,約26-52 (37) µm長,伴著不同大小的纖細刺毛,約9-18 (15) µm長。長刺毛分布於頭部、胸部及腹部接近生殖孔各節中央區域,約65-111(78) µm長。具多孔腺,約7-8 (8) μm長,數量豐,分布於生殖孔後緣,成列分布腹部各節中央區域前後緣,有些也分布至約後胸體緣及胸部中央區域。三孔腺數量少,均勻分布,略小於背方者。盤狀孔散布。管狀腺大小2類,與背方者類似,大型者,數量豐,分布於體緣,向前可達後胸。小型者橫跨胸部及腹部各節中央區域並在體緣與大型管狀腺混雜。 |
|
分布: Nipaecoccus </em>viridis </em>為世界廣泛分佈種類。至少已有61國有此種粉介殼蟲之記錄。詳細分布如下所示。</p> 非洲區(Afrotropical)</strong>: 安哥拉、貝南、布吉納法索、 葛摩、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肯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 馬利共和國、 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賽席爾、南非、蘇丹、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桑吉巴、辛巴威。</p>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strong>:澳洲;關島、美國(夏威夷)、吉里巴斯、 新喀里多尼亞尼、北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吐瓦魯</p> 新北區(Nearctic)</strong>: 墨西哥。</p> 新熱帶區(Neotropical)</strong>:巴哈馬。</p> 東方區(Oriental)</strong>:孟加拉、不丹、緬甸、中國(湖南、香港)、印度;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p> 古北區(Palaearctic)</strong>: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中國(內蒙古)、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葉門、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p> Nipaecoccus </em>viridis</em>在台灣台北市、台中市(豐原、霧峰)、高雄市(岡山)、嘉義縣(嘉義市)及屏東縣(墾丁)等地已有發現之記錄。</p> |
|
作者: | 蔡明諭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