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分層現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atific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1.湖泊或水庫水因受氣溫影響,上、下層水溫不同影響水的密度,湖水會分成三層,表層水的密度較小,稱表水層(epilimnion)。往下密度漸大,中間層水溫驟變,稱為變溫層(thermocline)。底層密度最大,水溫變化較小,稱深水層(hypolimnion)。因水的密度在攝氏4度最大,所以寒帶與溫帶地區,湖水常成正、逆列兩種分層方式。正列分層,氣溫在4℃以上時,表水層溫度較水層溫度為高,此常在夏季出現;逆列分層,氣溫在攝氏4度以下時,表水層溫度較深水層為低,常發生在冬季。於春、秋二季,氣溫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湖水密度產生變化發生翻攪(over turn)的情形。在亞熱帶的台灣春夏秋三季氣溫大都高於20℃,較深之水庫常形成正列分層現象,冬季時氣溫降低,表水層溫度降低,小於中底層水溫,而產生水庫水翻攪的情形。2.在海水與溪水交會的河口或海灣,因兩者密度不同會成兩層。較重的海水分佈在下層,較輕的溪水分佈在上層。兩層的水質不同,尤其鹽類和比電導度相差最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層現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