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棕扇尾鶯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棕扇尾鶯棲息於海拔400公尺以下之濃密草叢地,以捕捉草叢間的昆蟲為主食。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6月,一窩產蛋3~5枚,蛋的顏色為乳白色,赤褐色污斑都集中在鈍端。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棕扇尾鶯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扇尾鶯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juncidis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CISTICOL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Cisticol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棕扇尾鶯
英文名: Cisticola juncidis tinnabulans
描述:
雌雄鳥同型,而冬夏體色略異。頭部上方黃褐色,非繁殖羽有數列明顯的黑褐色縱斑,繁殖羽縱斑不明顯。身體背面大致為暗褐色,各羽羽緣淡黃褐色,形成背上的暗色縱斑,腰部黃褐色。飛羽以及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其它尾羽黃褐色,但末端灰白色。臉部黃白色,過眼線及耳羽淡褐色。腹面由腮、喉至下腹黃白色,脇及尾下覆羽淡褐色。喙褐色,下喙較淡。跗蹠及趾黃褐色
分布:
分布區域廣泛,從歐洲西部、地中海北岸到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印度、東南亞、印尼、華南、日本、台灣,向東至新幾內亞和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全島 500m 以下的開闊地區
作者: 丁宗蘇,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Zitting Cisticola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isticola juncidis
形態:
體長10~12公分,全身大致為黃褐色,有一淡色的眉線,頭頂有細縱紋,背部為暗褐色,有黑色粗縱紋,尾羽黑褐色,張開為扇形,末端為淡灰色,腹部為黃白色,脅為淡褐色,有繁殖羽及非繁殖羽的分別,非繁殖羽頭頂黑斑較濃,尾羽較長。
分布:
共17亞種,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舊大陸,由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亞洲中南部至新幾內亞皆有分布。
生態習性:
出現於平原、農田或河岸附近的灌叢及草生地,叫聲為連續短促的chi-cha聲,繁殖期時似雲雀科鳥類在空邊飛邊鳴唱進行展示飛行,非繁殖期較少鳴叫。以昆蟲為主食。巢為瓶狀,開口於上方,以草莖組成。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扇尾鶯科(Family Cistico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棕扇尾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