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檀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ˋ
部 + 13 畫 = 17 tá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檀香:半寄生性常綠小喬木,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太平洋島嶼上。主幹和根部含有黃色芳香油,可提取白檀油,用以製造香料、香皂和藥材。木材質地密緻堅韌,可用來雕刻及製飾品、家具,香味可保持數年之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n
解釋:
  1. 植物名:(1) 指青檀。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高可達十餘公尺。樹皮淺灰色,葉為螺旋狀排列,卵形。材質堅硬細緻,可作家具、農具、建材等。 (2) 指紫檀。豆科紫檀屬。產在亞洲東南部,木材淡紅色,質堅硬緻密,可作家具、建材等。 (3) →檀香
  2. 佛教指布施,為六度之一。全稱譯作「檀那」、「陀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n
解釋:
[名]
1.植物名:(1)指檀香。參見「檀香」條。(2)指青檀。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高可十餘公尺。樹皮淺灰色,有小皮孔,葉為螺旋狀排列,卵形。材質堅硬細緻,供家具、農具、建材等用材。(3)指紫檀。豆科紫檀屬。產於亞洲東南部,木材淡紅色,質亦堅硬緻密,可為家具、建材等。
2.佛教指布施。為六度之一。為梵語dāna的音譯。全譯作「檀那」、「陀那」。
3.姓。如戰國時魯有檀弓。
[形]
淺紅色的。如:「檀色」、「檀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uâ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木本植物。落葉喬木,分佈於亞洲東南部和南太平洋島上,質地堅硬,主幹與根部都可提煉出芳香油,可製成香料及藥材。木材質地細密,可做成家具、器物或雕刻等,香味可維持數年之久。
    例如:烏檀 oo-tuânn(黑檀)、紫檀 tsí-tuânn。
音讀: tâ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