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流之分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low separation
作者: 張錦裕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流體沿著壁面流動時,當壁面的剪應力等於零之點,此點定義為分離點(separation point),此乃因任何較強的流場正壓力梯度(dp/dx>0,x是流場流動的方向,p是流場壓力),都將造成壁面上的流體逆流(back flow)。此種現象稱為流之分離。
  茲以下圖中流體在一個漸縮及漸擴之圓管中之流動,說明流之分離如何產生:當流體在漸縮管時,由於截面積逐漸變小,因此速度逐漸變大,進而造成流場之壓力梯度為負(dp/dx<0),此時絕不會有流之分離發生;而在喉部時,由於壓力梯度大約為零(dp/dx=0),因此也不會有流之分離發生;但在漸擴管流動時,由於截面積逐漸增大,因此速度逐漸變小,故流場之壓力梯度為正(dp/dx>0),若漸擴管之角度太大,正壓力梯度也會變得很大,此時流場會有逆流產生。此種流之分離現象,將會造成漸擴管有很大的流動損失及很差的性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流之分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