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面鵟鷹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灰面鵟鷹
英文名: Butastur indicus
描述:
體長43至47cm。頭部灰褐色,臉鼠灰色,後枕有若干白斑。有白色眉線,雄鳥眉線較細或沒有眉線,雌鳥的眉線較粗而明顯。蠟膜黃色,眼金黃色。頸側、背面及雙翼褐色略偏栗紅,尾上覆羽褐色綴有若干白斑,似新月形,但有些個體不明顯。喉白,有一道褐色粗喉央線。腹面及脛羽密布褐色橫紋,老熟雄鳥胸部呈整片褐色,雌鳥則交雜較多鱗狀白斑。尾下覆羽米白色。尾灰褐色,有3至4道深色橫帶,末端帶最粗黑,最外側尾羽橫帶不明顯。幼鳥前額至頭頂色淡,具細縱紋,眉線米黃色粗而明顯,眼暗褐色。背部羽緣有較多淺色斑。腹面密布深色縱紋,部常有若干橫斑。喙黑色。腳黃色。本種在日本有一罕見的暗色型,全身皆為暗褐色,包括翼下覆羽,僅飛羽及尾羽同一般型。以往在臺灣並無明確紀錄,但2008年3月在屏東已有首筆具有影像證據的紀錄(洪煜鈞 2009)。
分布:
繁殖於東北亞,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北部、日本。度冬於琉球群島南部、華南、中南半島、臺灣、菲律賓、印尼群島。臺灣主要為過境鳥,過境期於全島多處可見,離島亦皆可見。冬候鳥數量很少,主要散佈於恆春半島。北海岸、東北角及宜蘭偶見。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相關閩南語 山後鳥南路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