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禹餘糧 - 教育百科
ˇ
ˊ
ˊ
  • 漢語拼音 yǔ yú li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ǔ yú liáng
解釋:
1.植物名:(1)百合科麥門冬屬,「麥門冬」、「麥冬」之別稱。參見「麥冬」條。《爾雅.釋草》:「虋冬。」宋.邢昺.疏:「麥門冬,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2)蒒草。莎草科薹草屬。「蒒草」之別稱。多年生草本,稈高十至二十公分,基部葉鞘破裂成纖維狀,葉線形。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頭狀,小穗多數。小堅果三稜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三.穀部.蒒草》:「釋名:自然穀、禹餘糧。」(3)百合科菝葜屬,「土茯苓」之別稱。攀緣灌木,根莖粗厚,塊狀,莖無刺光滑。葉狹卵狀披針形。花單性,雌雄異株,繖形花序單生葉腋。漿果熟時紫黑色。
2.一種中藥。常呈大小圓石片或砂粒,膠附在褐鐵礦上,中間有空處,含黃色黏土,勻細清潔。產在池澤山島中的石類。相傳大禹戰勝,棄餘糧,化而為石,故有此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金石部.禹餘糧》:「時珍曰:『石中有細紛如麵,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一禹餘糧。』」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禹餘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