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聯想性思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ssociative Thinking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聯想性思考是思考方式的一種;依思考的性質與功能來分,思考可分為兩種:(1)導向性思考(directed thinking):是指針對某個特定的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是重視特定功能與目標的思考;(2)聯想性思考(associative thinking),是指沒有特定主題或目標的思考,包括自由聯想。
  聯想性思考發生於下列情境:(1)無特定的問題要解決,只是一個概念引發另一個概念的思考活動,個人在日常生活常有這類經驗,「只是隨便想想沒做什麼」;(2)擴散性思考:根據某個主題海闊天空的想,未考慮其真實情境或是否可行;(3)人格測驗中的自由聯想:在投射測驗中,呈現低結構化或未結構化的刺激使受試者自由想像、自由發表,其基本假定是:受試者在沒有防衛的情境下,會不自覺的把內在的衝突、需求、情緒狀態等投射出來,使治療者了解受試者的內心世界,以利治療。
  在教學上,教師通常有系統的引導學生思考,傾向於導向思考,而漫無邊際的自由聯想或聯想性思考則較少使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聯想性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