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的哲學基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作者: 白亦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課程領域常有這樣的陳述:「我們要多傳授學生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學生應該對那些傳統的文化價值重新加以思考」、「學生什麼都不懂,最好還是老師來主導」、「歷史的分量太少了,學生的基本知識越來越差。」以上這些敘述代表的是對知識與教師角色意義的界定,也是個人價值觀的一種表白,實即是課程的哲學基礎之一;可以作為選擇課程內涵、確定課程目標與架構的參考依據,更是個體自我剖析或他人評價的重要指標。
  依照杜爾(R.C. Doll)的分類,影響課程設計的哲學觀約有以下幾種:永恆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實用主義、重建主義與存在主義等。這些哲學觀或重知識的經常性與權威性、或重知識與社會的關聯性、或重知識與個體的結合性,在顯示課程的製走與發展無法也沒有必要規避哲學觀的探討。哲學能夠提供課程工作者一種用以組織學校活動、規劃教學內容的架構或基礎,用來探討學校教育目的、學科價值性、學生學習方法等課題,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課程要素都來自編製者與參與者的價值體系與哲學選擇。
  由於哲學是行動的指引,包含對自然及生活意義的探究,對人類本質與價值來源的思考,課程工作者對學習目的、教材來源、學習者特質、教學本質等層面的理解與認知,都與本身的基本教育哲學信念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的哲學基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