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辟邪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一]pì xié[二]bì xi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 xié
解釋:
  1. 辟,通「避」。辟邪,指避開邪惡。
    【例】傳說在端午節時,抹雄黃或喝雄黃酒可以驅魔辟邪。
注音:
漢語拼音: pì xié
解釋:
  1. 行為偏邪不正當。
    【例】淫亂辟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辟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 xié
解釋:
1.驅除邪惡。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辟邪。」
2.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形狀似鹿,尾長,而有兩角。漢人佩帶雕有辟邪獸的飾物以辟邪。《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者)兩角〔者〕或為辟邪。」
注音:
漢語拼音: pì xié
解釋:
偏邪不正。《左傳.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國語.周語上》:「國之將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也作「僻邪」。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辟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