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霜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ˇ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shuā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ㄝㄐㄧㄣˋㄉㄧˋㄇㄧㄢˋ˙ㄉㄜㄕㄨㄟˇㄓㄥㄑㄧˋㄩˋㄌㄥˇㄋㄧㄥˊㄐㄧㄝˊㄔㄥˊ˙ㄉㄜㄅㄞˊㄙㄜˋㄐㄧㄝˊㄐㄧㄥㄎㄜㄌㄧˋㄖㄨˊ:「ㄑㄧㄡㄕㄨㄤ」、「ㄅㄞˊㄌㄨˋㄨㄟˊㄕㄨㄤ」、「ㄒㄩㄝˇㄕㄤˋㄐㄧㄚㄕㄨㄤ」。
  2. ㄅㄞˊㄙㄜˋㄖㄨˊㄕㄨㄤ˙ㄉㄜㄨˋㄆㄧㄣˇㄖㄨˊ:「ㄇㄧㄢˋㄕㄨㄤ」、「ㄒㄧㄥˋㄖㄣˊㄕㄨㄤ」。
  3. ㄅㄞˊㄙㄜˋ˙ㄉㄜㄖㄨˊ:「ㄕㄨㄤㄅㄞˊ」、「ㄕㄨㄤㄅㄧㄣˋ」。
  4. ㄈㄥㄕㄨㄤㄅㄧˇㄩˋㄐㄧㄢㄒㄧㄣ˙ㄉㄜㄎㄨㄣˋㄐㄧㄥˋㄖㄨˊ:「ㄌㄧˋㄐㄧㄣˋㄈㄥㄕㄨ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霜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āng
解釋:
  1. 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的白色結晶細微顆粒。
    【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靜夜思〉詩)
  2.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
    【例】砒霜、面霜、杏仁霜
  3. 灰白色的。
    【例】霜髮、霜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uāng
解釋:
[名]
1.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白色的結晶顆粒。《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2.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形]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ros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何一樣物體,若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該物體表面之空氣中的水汽即會冷凝形成冰晶,這種冰晶即稱為霜。
  在晴朗的夜晚,地球表面因輻射作用而散熱迅速,地表因而冷卻,導致近地面的空氣亦降溫,這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即增加。若相對濕度達到飽和,且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植物與建築物等物體表面即形成霜。若植物還在生長季節當中,遇到霜就會造成重大災害,這時的霜又稱為殺霜(killing frost)。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接近地面的水氣,遇冷而凝結成白色細微顆粒結晶。
  2. [[名] ] 如霜般的白色粉末。
音讀: so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而凝結成白色細微顆粒結晶。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